
杨瀚森10月份场均1.8分0.8篮板0.4盖帽,投篮命中率仅有22.2%。
相信大家对于一个首轮16号秀的预期远不止如此,乍一看这样的数据表现几乎就要“五场看老”给杨瀚森盖棺定论了,恨铁不成钢,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换一个角度想,杨瀚森10月份5场比赛场均仅打了5.8分钟,出场时间太少,并且5场球一共出手了9次,想“出道即巅峰”显然不现实。
在极其有限且苛刻的出场时间里,杨瀚森打得其实很合理。
挡拆外弹空位三分该不该投?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杨瀚森五场比赛合计三分球虽然3中0,但他的投篮选择没有任何问题——都是大空位,执行了教练的战术安排,强如科比菜鸟赛季1997年西部半决赛G5都投出了4次“三不沾”,空位投不进就回去多练,比赛思路没问题。
同样,杨瀚森的高位掩护和挡拆顺下也都在场均5.8分钟的时间里呈现出了应有的比赛内容:场均仅出手1.8次,能打进两次两分球、三次造杀伤站上罚球线(罚球6中5),大个球员拥有83.3%的罚球命中率——五分多钟的出场时间,平均一场比赛出手不到两次,这样的终结表现其实足够了。
评价一个球员是否会打球以及打球好不好绝不仅仅看得分,在场均5.8分钟的时间里,杨瀚森作为一个挡拆顺下或外弹战术终结点,他的比赛思维和战术执行都没毛病。他能够在挡拆进攻中通过顺下或外弹找到得分机会,一旦出场时间充裕,数据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如果按每36分钟计算,杨瀚森场均能贡献11.2分5.0篮板2.5盖帽。显然,目前最困扰杨瀚森的问题还是如何能留在场上。
速率是杨瀚森目前最大的短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漫长的科学过程。
正如开拓者队记采访表示,克林根第一个赛季也无法适应NBA的比赛节奏和跑动速率,通过一整年和休赛期的针对性训练才能在本赛季揭幕战上出战30分钟。
杨瀚森还没过半场,队友已经完成进攻,这也是他在近期五场比赛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攻防速率无法匹配场上的强度,直接导致他无法长时间留在场上。
杨瀚森身高216公分、体重117公斤,高度和吨位摆在那,这样的身躯想跑的飞快匹配上NBA级别后卫和前锋的攻防速率确实不容易甚至不现实。
第一个赛季、第一个月、五场比赛,对于杨瀚森最大的意义无疑是见识了NBA的节奏究竟是什么样,团队制订一个科学的培养计划,提升跑动速率能长时间留在场上无疑是当务之急。
参考马刺对文班亚马的培养方案,前两年鼓励文班疯狂出手三分球,瘦高的文班亚马确实没有内线对抗能力;文班亚马用了两年时间增肌并改善核心力量,而今生涯第三个赛季才迎来了终极质变。
培养巨人显然比培养外线球员难度更大,尤其杨瀚森身高216公分、体重117公斤,想让这幅身躯适应更高级别的比赛显然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科学过程。
新秀养成绝非一朝一夕,我们要清楚杨瀚森的优点和缺点,保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
杨瀚森的优势体现在模型、投射、球商和视野,开拓者管理层用16号签选中他自然有其中的道理。
杨瀚森216公分和戈贝尔一样高,在具备传统中锋高度的基础上,他有一手精准的罚球以及中远距离射程,还有传球视野——在理论上,杨瀚森在216公分这个档位的内线中上限极高,具备了全能型中锋的潜质。
开拓者也清楚杨瀚森的特点,但现在困扰双方的难题是杨瀚森的速率无法胜任NBA级别的比赛,这也导致他场均仅能打5.8分钟。没有足够的出场时间,一切对未来的设想都只能成为乌托邦。
我们也无需为杨瀚森着急、担忧,毕竟他现今才20周岁127天,NBA新秀3-5年成材的案例比比皆是。回想我们在20出头的年纪在做什么,杨瀚森能站在世界最高水平的NBA舞台已经足够令人骄傲了。差距和落差也确实存在,提速和增肌又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急功近利反而会害了杨瀚森。
强如约基奇、浓眉、文班亚马、字母哥都不是用五场比赛就成为球星的,参考字母哥和文班亚马的成功案例:两年时间科学提升身体机能适应NBA级别的对抗,基本盘有了,一切水到渠成。
杨瀚森目前差在身体的跑跳速率暂时不能适应NBA,他的罚球基本功、射程、球商有目共睹,底子摆在那,并且现今还不满21周岁,有大把的时间打怪练级。
给杨瀚森2-3年时间,培养一个216公分的巨人绝不能急功急利,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科学过程!
司机专栏 高冷大叔眼中的NBA